调节情绪有助于改善哮喘病情

2022/10/10

李云
北京中医药大学中日友好医院 100029

 
 
   情绪,在中医学概念中通常用“七情”来概括,即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,属于《内经》中“神”的狭义范围。
 
   《内经》疾病治疗、调养过程中十分注重对患者“神”的调节,如 《灵枢·本神》 说:凡刺之法,先必本于神,即针刺治疗必须先了解患者情绪的状况并对之进行调节,其原理在于针刺治疗需要患者“得气”,使气血得到调动,需要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,放松心情,摆脱情绪干扰,改变对疾病的态度,充分信任医生,与医生互动。这样身体机能就在治疗前被调动起来,疗效才能提高;反之“神不使”,则不得疗效。
 
   《内经》最早从“调神”发病等方面探讨了哮病或与情绪的相关性,如《素问·举痛论》 说:“悲则气消”,即悲伤这种情志与肺相通, 过度或长期悲伤易造成肺气消损,导致肺失宣降,喘咳一类的病证容易发生。《灵枢·本神》中提到“肺喜乐无极则伤魄……肺气虚则鼻塞不利,少气,实则喘喝胸盈仰息”,认为人的喜怒哀乐过度会造成肺气受伤、肺失宣降。《丹溪心法》亦明确指出“六淫七情之所感伤……脏气不和,呼吸之息,不得宣畅而为喘急”,认为七情失调与哮病或喘病发作直接关系。
 
   哮喘的治疗固然以药物为主,然《内经》认为对哮喘这类与情绪状态关系密切的疾病,要重视对“神”的调治。例如,可以运用“以情胜情”法去改善患者的情绪状况,如悲忧过度者,以喜克之,从而减少对肺气的消耗,降低对肺的宣降功能的影响;易于惊恐者,以思克之,从而保护肾气,肾气盛才能纳气;而暴怒无常者,为防肝中气血升发太过,肺气上逆而喘促,应以悲胜之,从而改善哮喘发作时的症状,或减少哮喘的发生。
 
   现代生物医学中,以生物-心理-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的观点早已为人们普遍接受。哮喘的发病涉及生物、心理、社会多方面因素, 而这三者之间又呈现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(如图)。一方面哮喘病可以诱发出一些心理障碍, 诸如恐惧、焦虑、抑郁、敌对、偏执等。另一方面强烈的精神刺激如焦虑、恐惧、愤怒、激动等又可成为诱发哮喘发作的重要因素。而出现哮喘先兆时如果充分放松、安静休息、情绪稳定,或可避免发作。
 
   我国心理学研究还是一个较薄弱的环节,然哮喘患者中情绪障碍普遍存在,患者的个性特征是哮喘发病的素质基础, 对于适应能力差, 情绪反应强烈而不稳定的患者, 我们在关注躯体疾病的同时,应注意到伴发的不良情绪并加以积极处理,这有利于患者的总体恢复。



       哮喘的发病涉及生物、心理、社会多方面因素


上一篇: 哮喘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及调护建议
下一篇: 哮喘的历史简述

用户登录